“乐观向上、感恩笃行,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这是陈白颖老师送给学子的话,同样的,无论是在教学工作还是在专业领域的研究上,她也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句话。
陈白颖,人外学院副教授,荣获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坛新秀、课堂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年度考核优秀等多项荣誉,她用心倾听每位学子的声音,是同学们口中温柔亲切的“白颖姐姐”。

创新教学模式,她是“爱折腾”的英语老师
在陈白颖老师的英语课堂上,不只有语言技能技巧和英文材料的讲解,她更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已学知识联系现实思考问题。课程时长虽然只有短暂的八十分钟,她也会争取时间一部分时间,安排辩论、演讲或是头脑风暴,变着花样,锻炼同学们们的思辨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抛出与课程相关又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她对跨文化交际课上的一次头脑风暴记忆犹新,她向同学们提问:“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国家,为什么一些大球竞技项目(如足球,篮球)不及个体主义国家呢?” 大多数同学从文化渊源上做了剖析,更有同学提出对跨文化经典理论的质疑,对此她我很惊喜,她很欣赏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孩子。在跨文化课程中她总会强调一个概念,我们应该彼此尊重文化。我们要做的是,使中国文化能够在保持本土文化个性的基础上更好地融入世界主流文化,而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跳出课堂知识、大胆质疑,每每看到同学们通过思考碰撞出新的火花,在讨论中学会用多种角度看待世界,陈老师总是很庆幸自己能站在讲台上教书育人,见证学生的成长。
同学们也很喜欢这样的思维碰撞,她们说:“陈老师教学框架清晰,很容易让我们抓住重点,在学习课本知识之余还会给我们补充许多课外知识,还会通过有趣的形式如演讲、辩论,来激发我们学习的兴趣,实用性也非常强。”
陈白颖老师认为任何的学习都要真正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应用型学习不止于专业课,从大学走向真正的工作岗位需要锻炼的能力有很多,提高专业技能只是其中一部分,表达、胆量、组织、处事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课下她鼓励同学们多多尝试各类活动,最重要的是主动跨出第一步,也许第一次登台会紧张到牙齿打颤,第一次组织活动可能会发现很多地方做得不够细致,但绝对不是“lose face”,相反更是一种收获,收获永远比结果更加重要。

倾听学子声音,她是贴心的白颖姐姐
从跨文化研究中,陈老师深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在引导学生的方面陈老师也秉持着尊重每个孩子的的个体差异,理解学生诉求,欣赏学生成长的教育理念。作为班主任,她强调专业学习非常关键的同时,她也重视每个学生的个人发展。前几年,陈白颖老师班中有一个专业成绩很差的男孩子,但是对体育方面有浓厚的兴趣,只要谈起体育就是两眼放光,琢磨着做体育老师,却又因为专业不对口而纠结着。陈老师看到了他对体育的热爱,也看到了他的摇摆不定,她鼓励这个男孩子:“既然找到了热爱的事物那就要为此努力,虽然没有考出英语专业证书,但你可以为教师资格证努力,这样就离体育老师又近了一步呀。”一年后,这个男孩子给陈老师带来了喜报,通过努力他如愿成为一所外国语大学的体育老师,他感激陈老师看见自己的闪光点,也让他更加坚定做自己热爱的事。
与其说她是个老师,其实更像是一个朋友,她认真倾听学生的困扰、尊重学生的想法也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迷茫的究竟是什么,再结合实际情况和自己过往的经验跟学生探讨如何走出困境。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她始终坚持正向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方向,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白颖姐姐,总能用温柔方式给予身边人力量。
专注学术研究,她是“硬核”的学生
陈老师温柔如水,但是在学术研究方面她可以说是个“硬核女子”。本科时陈老师一口气拿到了中文秘书和英语语言文学两个学位。因为兴趣,在研究生阶段她选择了深造英语,也敲开了跨文化研究的大门。她说:“回想当时,我喜欢将跨文化的理论与在现实中正在发生的事做分析对比,总能发现一些和我原先设想不一样的研究结果,也是通过研究我也能进一步理解和发现跟你更多的事实,迫不及待想要开启另一个话题研究。”就是这样浓厚的兴趣做内推力,再加上沉浸式的学术研究,陈老师提前一年论文盲审通过毕业。
2000年陈老师来到树大工作,在专业研究的路上她未曾停下脚步。虽然平时工作量大,但她钟情科研的心始终不变,在备完要上的课后,就开始准备课题研究的资料,一旦投入进去,总会忘记已是后半夜。在多年的坚持下,她主持完成省部级及市厅级课题进十项,发布论文数十篇,参编教材两部。

生活中的陈老师,无论多忙,她还是会留给自己一些空间,她酷爱看舞剧,尤其是芭蕾、古典与民族舞,近期特别火爆的《舞蹈风暴》节目,陈老师每周六晚蹲点收看,有时候也像饭圈少女们一样热衷于收集舞剧的各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