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科研人】再次入选RSC Top 1%高被引中国作者——记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沈超博士

发布日期:2019-11-12 点击数:
作者:|编辑:学校办公室|审核:

近日,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发布了2018年度“Top 1%高被引中国作者”榜单,我校生环学院沈超博士入选有机与药化类(Organic & Medicinal)刊领域Top 1%高被引中国作者榜单。为彰显中国作者对国际化学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英国皇家化学会对旗下四十多本期刊发表论文的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将2016、2017年发表的论文在2018年的被引次数在全球排名前1%的名单进行筛选,整理出了通讯作者来自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者名单,这已是沈超博士连续第二年入选RSC Top 1%高被引中国作者,其中大部分入选的学者都来自北大、清华、浙大、港大等知名高校。沈超博士自2012年入职树大以来一直潜心科研,在生物质基催化剂创制及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原创性工作,发表的论文中有3篇被评为ESI高被引论文,获得了较好的学术影响力。

把时间留给科研

沈超担任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书记,应用化学专业负责人和化学化工教研室主任, 作为“双带头人”平常要完成较多的教学工作和教研任务,他认为如何合理安排时间进行研究显得非常重要,主要看时间的长短和时间段的状态来安排相关事情,比如,白天在办公室工作时,容易有电话、答疑等事务,一般用来处理一些可被打扰、随时可以中断的事情;晚上办公室比较安静,适合于整理工作、与研究生讨论实验结果等;周末和假期有大段的时间,可以安静地思考问题、撰写文章等,而阅读文献、审稿等事情基本上是作为一种半休息轻松享受的事情穿插在工作之中。他从博士毕业以来一直保持看文献的习惯,每天坚持看1-2小时文献,并用琐碎的时间利用手机微信或APP浏览最新专业期刊,看到有好文章就会保存下来去下载原文,再慢慢细读学习,发现问题并设计研究方案让研究生开展探索实验,尽量把时间利用好。

保持科研的好奇心和兴趣

除了从文献期刊了解最新科研动态,保持同行交流也非常重要,沈博士一有机会就会去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借担任国际学术期刊Curr. Green. Chem.编委和Green Chem., Adv. Syn. & Catal., Org. Chem. Front.等多个期刊特约审稿人的机会,和同行们探讨相关学术问题,去发现和论证新问题,扩大学术交流圈和影响力。另外他认为在科研之路上勤奋是必须的,但是并不是所有勤奋的人都能出成果,只有发自内心地想要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时刻想要了解“为什么”,才能做好科研。化学科研本身是一个很单调、很无聊的过程,甚至可以说乏味,因此只有好奇心和兴趣才是坚持科研的源动力。

把科研成果带进课堂

尝试将科研成果进课堂,会给教学一些新的变化。当前的学科间交叉融合发展日趋明显,无论是科研需要还是产业需求,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为的就是让课堂内容贴近前沿、符合需要。什么我们的学生对上课提不起兴趣?方法陈旧是原因之一,如果还守着老课本、老教案照本宣科,教学效果肯定大打折扣,假设我们自己是学生也可能会那样的结果。沈博士经常会把研究和产业化过程中的专业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将身边碰到的一些科研故事分享给学生,如何利用书本原理去解决化学合成问题,而解决问题能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大幅降低化学中间体的原料成本和提高了医药的产品质量,尽量在课堂上做到知识新、话语新、问题新。沈博士近些年在科研反哺教学上也做了有效探索,入选了学校心目中好老师提名奖,并荣获2018年浙江省优秀教师称号。

产业化是科研的落脚点

沈博士也非常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会不定期去上虞、江苏、兰州等合作工厂指导技术,去看看实验室成果和工厂生产之间的“放大效应”,并把问题带回实验室进一步解决提升。努力要做到学术和产业化两不误,既能在学术上有所创见,又能将自己的发现应用于实践,使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反馈于理论研究。沈超发表的几乎每一篇文章都会把新发展的方法应用于实际药物中间体的制备中,并和国际最新技术产品做比较,客观地分析优缺点,提出有竞争力的实验方案,这也是文章能被大量引用的一个原因。

(部分名单)

2018 Top 1%高被引中国作者名单:https://mp.weixin.qq.com/s/wXL9XqYLFcpxYXdkBYaQHQ

上一条:【喜迎校庆】绍兴黄酒学院师生参加中国黄酒节盛会,献礼学校35周年校庆

下一条:徐绪卿校长会见多位国(境)外友好学校校长

最新更新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