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在《辞海》中有五个含义,前三种反映人的主观存在状态,是对人的意识、心理、意志、情绪和心境的描述和概括,后两种反映事物表现出来的意境和主题。简而言之,大学精神是由师生、员工的思维、意志、情感、理念、信仰组成。准确而言,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发展进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高楼大厦是大学之“形”,名师是大学之“实”,大学精神乃是大学之“神”,是一所大学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决定着一所大学的发展力与影响力,影响着每个大学人的成长和人生轨迹。大学精神一直是古今中外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不懈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前一段时间,影院热映的《无问西东》很好地诠释了爱国奉献、大无畏、正义执着的清华精神,引发了人们对青春、生命以及大学精神的思考。不同的大学由不同的群体组成,其精神有相似之处,然有更多的不同。北大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浙大的“海纳江河、启真厚德 、开物前民、树我邦国”,复旦的“团结、服务、牺牲”,上海交大的“求真务实、救国兴国、与时俱进、敢为人先”,这些大学精神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成才成仁,书写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壮丽篇章。那么,树大精神包含哪些?
一、爱国
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通过教育发扬人性中本来的善,培养健全的人格,修己立人,推己及人,更新民众,使整个社会达到“至善”的理想境界。1945年,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将其改为“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意为教育要明白人民的大德,亲近老百姓,为人民造福。这一提法较《大学》虽只有几字之变,然实质是一大超越,体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民本性以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之观念的先进性,对当代我国的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树人大学提出“为国植贤”“办一所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民办大学”,努力为国家、社会培养贤明,这些提法既承继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呼应了教育界泰斗的殷殷期盼,显示了树大人的家国情怀,亦表达了师生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价值追求。
二、开拓
改革开放初期,浙江省高校数量少,培养的学生数不能满足浙江经济建设的需要,不少高考成绩较好的考生因招生名额的限制而得不到入学的机会。为改变这一局面,倪保珊、孙延年、冯孝善、毛树坚四位同志起草《倡议书》,提议创办一所民办高校,为浙江省培养急需的建设人才。时任浙江省政协主席的王家扬同志,兼任学校董事长,挑起办学的重担,不畏艰辛,四方奔走,为学校筹集办学资金。以王家扬为首的老一辈,创建了浙江树人大学;受益于科教强省战略,由王家扬提议并得到省政府支持的四校联合,拓展了树大的办学空间,改善了师资结构和专业布局,成就了新的树人大学;2016年9月,树人大学杨汛桥校区开始正式运行,开创学校杭州、绍兴两地办学的新局面,大大地拓宽了办学空间;临床医学专业的获批、树兰国际医学院的成立,优化了学校的学科专业,实现了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新突破……树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无不彰显树大人开拓进取的精神。
三、奉献
2001年,树人大学原副校长冯茹尔捐出毕生的积蓄与资产,以价值400万元的房产为本金,将每年不少于25万元的租金收入,设立“冯茹尔奖学金”。2009年,王家扬先生将自己多年积蓄的工资和福利25万元捐给树大,用于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老一辈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以及对树大的关怀,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树大人,他们的奉献精神激励着广大学生刻苦学习、广大教职员工努力工作,师生同心同德“热爱树大,建设树大”。
2010届通讯工程专业毕业生王歆,热爱学习,积极上进,2016年顺利通过全省公务员考试,成为一名普通的公安民警。2019年10月2日凌晨,他在追击歹徒时不畏危险、挺身而出,为了掩护群众避险,自己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3岁。王歆校友用年轻的生命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展现了树大人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树人大学师生校友的楷模。
四、拼搏
2019届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白晨霞和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涉外文秘162班杨晴虹同学,身患先天性疾病,但是她们不抛弃、不放弃,付出了超越常人更多的努力,成绩斐然。白晨霞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康恩贝特等奖学金,在公共管理类四个班级中名列第一,是一名感动校内外的励志女生。杨晴虹同学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康恩贝自强特等奖学金以及2017年全国残疾人举重锦标赛女子41公斤级第五名、2018年第十届浙江省残疾人运动会女子41公斤级举重冠军的优异成绩。
城建学院师生在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不畏强大的竞争对手,顽强拼搏,连续斩获一等奖,这与教师的辛勤耕耘、学子的专业素养分不开,与参赛团队的团结奋进分不开,显示了树大人强大的专业实力。白晨霞校友、杨晴虹同学的事迹以及城建学院参赛团队的业绩,展现了树大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
五、创新
84届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毕业生何平,带领团队将一个校办小厂打造成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89届无线电技术专业毕业生傅利泉,从通讯调度机业务的研发和销售开始,造就了以研发为突破发展的安防龙头企业。继续教育学院2008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骆烨,以3年通过27门自考课程的骄人成绩被媒体称为“自考牛人”,从一名普通的自考生成功转型为知名青年编剧,编剧作品《武则天秘史》《人鱼情未了》《老虎队》已被拍成电视剧,得到了较高的收视率。创新成就事业的校友不计其数。在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创新亦不可或缺。自“2012全国民办本科院校科研竞争力排行榜”发布以来,树人大学一直名列前茅。2000年至今,徐绪卿校长、尹晓敏老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学术期刊上分别发表论文98篇、129篇(检索日期为2019年4月20日),其中各有8篇、6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沈超博士潜心于催化剂的设计和合成研究,成果丰硕,其中3篇论文成为ESI高被引论文,还有1篇成为催化研究领域权威杂志ChemCatChem的封面文章。精彩的故事、喜人的成果背后包含了个人、集体超常的付出和卓越的智慧,也凝聚了树大人可歌可泣的创新精神。
对于树大精神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而足。宿管阿姨的温暖贴心、好老师的诲人不倦、考研人的奋斗进取等,都是树大精神的组成部分。时代的变化、学校的发展将赋予树大精神新的内涵,饱满且丰富的树大精神将滋养一代又一代树大人,勉励他们建设更美好的树人大学,激励着一批又一批树大学子不断充实自我、成就自我,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谨以此文献给树人大学建校3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