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刊发我校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院长林家骊教授学术成果

发布日期:2019-06-04 点击数:
作者:鲍红霞|编辑:曾晓江|审核:

6月3日,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在学术科研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院长林家骊教授的学术成果《浙东唐诗之路是如何形成的》在《光明日报》刊发。(具体信息为:林家骊:《浙东唐诗之路是如何形成的》,《光明日报》2019年6月3日第13版。)这一组文章“编者按”说:“2019年2月11日,本版刊登了林家骊《“浙东唐诗之路”上的诗歌创作》一文,介绍了“浙东唐诗之路”的路线、诗人及其诗作。本期我们邀请到林家骊、卢盛江、唐燮军、龚缨晏、方铭等学者,一起探讨“浙东唐诗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现实意义等。”林家骊(浙江树人大学)的文章排在首位刊出。

文章综合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学、地理学等多方面知识,其在文中首先指出了“浙东唐诗之路”的路线:浙江渡江——西陵渡口——浙东运河——越州——剡溪——天台山,这一路线的描述不是泛泛而谈,而是非常具体而细致的路线。其次,林家骊教授等探讨了浙东唐诗之路形成的原因。其分析的原因可以分成两大层次,第一层次是浙东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经济上的繁荣发达,这属于物质层面的条件;第二层次则是江左士人的文人雅集的先导与思想融汇,这属于精神层面的提升,彰显了“浙东唐诗之路”的精神气象。全文宏观的视角,清晰的逻辑,读之让人对“浙东唐诗之路”这个问题有豁然开朗之感。

《光明日报》(理论版)是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权威学术期刊,以其博大精深的人文内涵、敏捷权威的刊发风格和高雅清心的个性品味在学术界独树一帜。近年来,我院教师除了在全国权威、一级刊物上频频亮相以外,还把注意力扩大到了权威、一级报纸,近年来刊发的就有林家骊:《唐前文本中的“宓妃”形象》,《光明日报》2018年1月15日、孙旭辉:《<山海经>的空间叙事与方志的海洋实践》,《中国社会科学报》8月13日第4版、李青唐:《从<尚书>观周初德治文化》,《光明日报》2018年8月31日第13版、林家骊:《“浙东唐诗之路”上的诗歌创作》,翁颖萍:《地方高校如何传承区域非遗》,《光明日报》2019年2月8日第3版,徐雅琴:《俳谐诗在宋代的传播》,《光明日报》2019年2月23日第11版。我院一贯重视科研工作,积极鼓励广大教师投身科研战线,积极扩大浙江树人大学的学术影响力。我院全体教师将不忘初心、为进一步提升我院科研、教学、育人等综合实力而努力奋斗。

媒体链接:http://news.gmw.cn/2019-06/03/content_32887411.htm

上一条:我校学子在第十届全国高等院校学生“斯维尔杯”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技能大赛中再获佳绩

下一条:拱墅区公安分局来校调研安全稳定工作

最新更新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