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成功举办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专家鉴定会

发布日期:2025-04-25 点击数:
作者:江宏、冯伟|编辑:|审核: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理论认知与行动自觉的桥梁,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既是顺应国家战略需求的必要举措,也是弥补传统思政教育短板、契合学生成长规律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迫切要求。

4月24日,我校在杭州校区召开了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专家鉴定会,此次会议由北京科技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所长、教育部思政政治工作司原司长冯刚教授主持。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进行,旨在科学评估学校思政课20年实践教学改革成效,提升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影响力,并借助专家智慧完善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

来自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省内重点马院的多位专家出席会议,包括中国人民大学靳诺教授、浙江大学刘同舫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王锟教授、浙江大学代玉启教授、浙江理工大学渠长根教授、嘉兴大学彭冰冰教授、嘉兴大学徐永良教授、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邹宏秋教授。此外,人民网浙江频道记者、《浙江树人学院学报》编辑也受邀参会,教务处、项目组成员以马院各教研室负责人现场聆听汇报和专家评议。

会议开始,金院长向与会专家致欢迎辞,简要介绍了马院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的情况。他指出,该项目是以校党委书记章清教授为核心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团队整合校内外资源的结果,先后获得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2)、特等奖(2025)。

随后,章清教授致辞,作为项目主持者,他介绍了学校发展的整体情况,回顾了学校二十年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历程与成就,并阐明召开鉴定会的目的,借助专家力量完善申报材料,明确未来思政课教学改革方向,提升思政教育创新与发展能力。

项目组骨干、“概论”教研室的江宏博士代表团队进行教学成果汇报。围绕“三课联动、多维并举——地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二十年改革与创新”主题,从成果背景和核心内容、解决的教学问题及方法、成果创新点及成果推广应用效果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缘起、依据、历程及突破。项目形成的“三课联动、四化协同、五位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为地方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典型经验。

在专家评议环节,金院长宣读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担任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总教指委主任委员靳诺教授的评议意见。靳诺教授高度评价该成果,认为“这是一个高质量的优秀教学成果,历经20年教学实践的打磨,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理念、平台、载体、机制、体系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创新探索,成功地构建了“三课联动、四化协同”的全新教学模式,机制性地构建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有效的破解了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关键瓶颈。这个探索创新非常有意义、有价值,而且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

其他专家也纷纷发言,对成果给予肯定。王琨教授称赞“四化协同”非常有特点,写作完整,概括精炼。代玉启教授认为工作扎实,文本完善。彭冰冰教授指出项目所抓住的问题是“真问题”,也是难问题、老问题,树人学院找到了路径方法,形成了体系,文本写的比较实,逻辑形成了闭环。徐永良教授认为,项目架构宏观、有具体落地。渠长根教授认为,树人实践教学改革,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经验具有示范性。邹宏秋教授从申报书标题、文本内容和成果丰富度等方面给予肯定。

同时,专家们也提出了修改建议。例如,加强理论阐述、凝练观点,强化成果推广效果与解决对策的逻辑关联,优化标题表述,用图表突出重点内容,补充案例和支撑材料,凸显民办高校特色,阐明思政实践逻辑,关注理论和实践热点,仔细推敲细节等。

主持人冯刚教授总结时表示,专家们一致认为课题选题意义重大、工作扎实,但标题、论证和支撑材料仍需完善。最后,他宣读了专家们合议的结果:经专家组评议,一致认定该成果为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思政实践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创新、评价体系完善等方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对推动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意通过鉴定,建议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评审会后,校长李鲁会见了冯刚教授及线下参会的各位专家,对他们的支持表示感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经验、守正创新。此次鉴定会的成功举办,从专家视角为项目组深化实践教学认识,改进申报材料、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提供了重要指导。

文字:江宏、冯伟

图片:范雄

审核:金劲彪

上一条:我校民盟支部喜获民盟省委会“模范基层组织”殊荣

下一条:我校马院与浙江师范大学马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最新更新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