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花香棠棣·体验乡村振兴 ——浙江树人师生赴绍兴棠棣村开展“行走的思政课”

发布日期:2025-05-19 点击数:
作者:江宏|编辑:赵涛|审核: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精神,以研学活动纪念“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充分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功能,5月14日,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教研室策划,“中特研读会”、“习思想研究会”学生社团协办的“真理的味道:探秘花香棠棣·体验乡村振兴——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在绍兴柯桥漓渚镇棠棣村顺利开展。本次活动由“概论”教研室负责人江宏带队,赵涛等4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师及近40名来自不同专业班级的同学参与。

在地化思政课教学:用微课点燃学生理论学习热情

中午时分,全体师生从杨汛桥贺田图书馆前出发。活动伊始,江老师介绍了此次实践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打破传统思政教育单一课堂授课模式,带领学生到浙江省“千万工程”示范村学习体验,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思政课的魅力。教学活动设计紧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内容,结合棠棣村历史文化和发展实际,共分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浙江乡村变革及绿色发展”微思政课、棠棣村千年兰花文化与新时代发展成就鉴赏、兰花数字产业园及未来乡村建设实况观察、非遗手工钱币·兰花拓印沉浸式体验、小组实践成果展示暨课堂交流”五个环节,层层深入,形成教学育人闭环。

思政微课教学环节,江老师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第六章 推动高质量发展”部分的内容,以“‘以千万工程’引领浙江乡村变革和绿色发展”为题,系统介绍了浙江“千万工程”的由来、实施过程、主要内容及重大成就。他总结到,浙江“千万工程”取得的重大成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成果,是浙江全省上下同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浙江“千万工程”为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画卷、建设美丽中国和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影响极为深远。


赵老师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参照“第十二章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章节中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内容,带领同学们领悟了生态共富是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转型的统一过程。他简要阐述了生态文明和“两山”理念的内涵,借助安吉余村转型发展的案例,重点分析了棠棣村如何从一个兰花种植历史悠久的普通村落成为全国首个以兰花为主导产业的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过程,成功揭示了二十年来棠棣村实现村美民富的绿色密码。

以兰为媒:体会千年文化浸润的乡土情怀

主题微课后,师生们沿着“乡村振兴实训基地——棠棣村乡史馆——参观兰花数字园——兰花文化长廊”的路线开启实践研学之旅。在布局合理、主题鲜明、功能现代的棠棣村村史馆,师生了解到棠棣村养兰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清代“滴清兰布”名扬江南,村内的中国春兰样品园更是全球最大春兰基因库。“屈原佩兰明志、勾践植兰砺心,兰花的‘君子之风’不仅是文化符号,更凝聚着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核。”讲解员的生动讲述,令同学们深感中华文化的底蕴深厚。

数字赋能:科技解锁“智能种兰”新模式

在4600平方米的兰花数字工厂,智能化场景颠覆了传统农业认知。恒温恒湿控制系统、自适应光照设备、透气性基质栽培技术……科技手段让兰花突破自然限制,实现全年高效培育。英语231班易盼同学惊叹:“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手机就能调控生长环境,农业原来可以这么‘潮’!”讲解员还介绍,棠棣村依托“兰花数字产业村”优势,2024年村民人均收入超12万元,科技真正让“美丽资源”转化为了“美丽经济”。

田野体验:拓印兰韵体悟“共富之道”

最后,学生们在基地老师的带领下参与兰花钱币的拓印、种植养护讲解等实践环节,一方面近身鉴赏兰花文化艺术的精美,另一方面沉浸式体验非遗手工制作的乐趣。同学们认真聆听讲解,细心研磨拓印,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传承魅力。在乡村振兴讲习所,与农户面对面交流,进一步了解棠棣村如何从普通山村蜕变为“全国生态文化村”。“95%村民从事花木产业,形成‘种植+电商+文旅’全链条,这种‘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模式对我们专业学习很有启发。”工艺美术231班曹雨璇同学在实践笔记中写道。

知行合一:青春力量筑梦乡村未来

此次实践活动是马院“概论”教研室(含“毛概论”和“习概论”两个教研室)精心打造的“行走的思政课”系列之一,是树人马院思政课实践教学持续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培养知识面广、勤于动脑、关心社会民生、团队协作精神强的新时代大学生。带队教师表示:“棠棣村将传统文化、科技创新与党建引领相结合的发展路径,为学生们提供了鲜活的案例。”根据流程安排,后续学生团队将分组完成实践报告,聚焦数字农业、乡村治理等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青年智慧。

本次教学通过实地探访“中国春兰故乡”,学生们沉浸式体验了兰花文化、数字农业技术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度融合,感悟了科技赋能下传统产业的“破茧蝶变”。据学生反馈,此次活动不仅提升了理论学习兴趣,也深化了她们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认同。

未来,马院将继续通过实践导师双向互聘机制和项目化、在地化、场景化等实践路径,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新局面。

上一条:欧洲高校教育信息化考察团来访交流 共探教育数字化转型与AI人才培养国际合作新范式

下一条:校党委书记章清赴三州乡开展乡村振兴调研慰问活动

最新更新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