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期浙江省高校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班(浙江树人学院点)圆满收官

发布日期:2025-08-27 点击数:
作者:茹彦杰|编辑:茹彦杰|审核:

8月22日,由浙江省教育厅宣传教育与统战处整体部署、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思想政治教育分会主办,浙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训与研修基地(浙江树人学院)承办的第35期浙江省高校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班(浙江树人学院培训点)圆满结束。来自杭州地区13所高校的144名新任辅导员参训。本次培训为期8天,涵盖8场专题讲座、3场主题研讨、1天研学实践、5场一次单元谈心谈话辅导及文体活动等,旨在帮助新任辅导员筑牢职业根基、提升业务能力。

浙江树人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军以《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特点、机遇和挑战》为题,为新任辅导员们开讲第一课。他系统梳理了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沿革,深入阐释了新时代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并围绕七大要点展开论述,全面分析了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机遇、挑战与特点,为学员们搭建起清晰的认知框架。同时他指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担当与要求,既有理论层面的深刻解读,又有实践层面的具体指引。这场授课让学员们对高校思政工作有了更全面、立体的认识,深刻体会到自身肩负的育人使命,更坚定了做好思政工作的信心与决心。

姚珺(浙江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聚焦于“政治能力是辅导员的第一能力”,“提高政治意识,把握政治方向,提升政治三力”和“如何提升政治能力”三方面。阐释政治能力是辅导员应该具备的第一能力,并从历史、工作职责、个人能力素质维度分析原因;强调了提高政治意识、把握方向、提升政治判断力等 “三力”的重要性,并结合案例说明具体要求;最后讲解了提升政治能力的方法,包括坚定理想信念、保持理论清醒、投身实践,推荐学习资料与行动建议等,旨在助力高校辅导员提升政治能力,做好学生工作。

傅巧玲(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围绕高校意识形态与网络舆情展开,内容聚焦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切实加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怎样面对网络舆情”三方面。首先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分类、功能及特质;接着强调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分析现状与风险,明确使命任务及建设路径,如加强党的领导、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等;最后解读了网络舆情的定义、特点、产生因素,并结合学校案例说明高校网络舆情特性及应对机制,旨在提升高校思政工作水平,妥善处理网络舆情。

尹晓敏(浙江树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首先通过高校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中的常见问题,系统梳理了高校学生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强调了保障学生权利的重要性,详细阐述了学生在高校日常管理中的各项权利,以及辅导员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有效保障这些权利。其次,针对法律思维与法律方法在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性。她指出,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的一线工作者,必须学会运用法律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将法律方法贯穿于学生管理的全过程。这不仅有助于辅导员更好地履行职责,还能有效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

丁健龙(浙江省智慧思政专班成员、浙江树人学院信息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强调:数字化必须以业务工作的深入思考为基础。数字赋能不是“技术堆砌”,而是通过“数据互联—场景重构—能力升级”的链条,推动思政工作从“粗放式管理”向“精准化服务”转型。“多用一点信息化,能让思政工作更高效;少用一点信息化,可让育人过程更有温度。”辅导员需成为“技术玩家”与“心灵捕手”的结合体,在数字浪潮中坚守育人初心,以技术之翼守护学生成长之路。

毛筱媛(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阐述职业理想与职业认同这一核心命题时强调,从事学生工作必须葆有深厚的情怀,要真正做到“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下得去”要求辅导员深入学生一线,贴近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待得住”意味着能坚守岗位,在平凡琐碎中展现恒心与韧性;“干得好”则追求卓越成效,不断提升育人本领。她特别指出,做好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在于“用心感受学生成长”,只有真正融入学生、理解学生、伴随学生成长,才能在点滴积累中升华职业价值,最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行家和赢家。

严伟伟(浙江树人学院党委学工部部长)强调校园安全与发展紧密关联且管理压力大。他指出,突发事件具突发性、危害性且形势严峻,预防预警是核心:辅导员需早发现问题,学校完善预案。职业敏感性要求保持专业稳定与危机意识,凭直觉识别异常化解风险。处置机制要求辅导员第一时间到场、稳定现场并上报,平衡教育管理职责,重视网络舆情与家校沟通,依托组织协同处置。

颜育众(浙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详解“浙里思政工作台”使用规范,强调谈心谈话全覆盖、心理援助预约、特殊群体分级管理及工作留痕,以深化平台应用。最后,他通过个人成长、学习培训、交流发展、资源共享四个中心深化平台应用,强调工作留痕理念,倡导做出特色、理顺机制、带好队伍、引领青年。

本次研讨围绕政治引领与意识形态工作展开,各组提出多维渗透主流价值观、风险识别与应急处置、创新思政载体、分层分类引导、多元协同育人及理性引导信教学生等策略,强调理论修养、数据支撑与家校协同,全面提升意识形态工作实效。 本次研讨聚焦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通过分享AI工具应用、优化提示词、生成活动方案等实操经验,探索从“普遍浇水”到“精准滴灌”的转型,强调技术需扎根业务,以数据算力提升思政工作的效率与精准性。本次研讨围绕辅导员职业理想与认同,通过辩论深入探讨了“专才与通才”、“职业理想与学生需求”、“内在驱动与外在保障”等核心议题,旨在明晰发展路径,坚定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

本次培训聚焦寝室关系、恋爱困扰、学业辅导、违纪处分与家校沟通五大主题,从建立信任、共情回应、危机识别等方面系统讲解了一次单元谈心谈话的流程与技巧,通过案例剖析和情景模拟,提升了辅导员处理高频心理问题的实战能力;通过系统讲解学业问题识别、违纪谈话“五步法”及家校协同育人策略,通过案例分析与情景模拟,提升了辅导员处理学业困难、违纪事件及家校沟通的综合实战能力。

培训期间,学员们从“初见”到“并肩”在各类破冰游戏中迅速熟络;白日深耕专业学习,夜晚走进《南京照相馆》感悟“守护”与“传承”;课堂之外,篮球赛让彼此在默契与担当中收获友谊,非遗课堂带领大家体验指尖艺术与千年智慧;在文艺晚会上,辅导员们以舞蹈与歌声展现青春风采,共同留下了一段充满热情与温暖的难忘记忆。

在结营仪式上,各班学员以交流分享、明信片互赠、结业蛋糕等多样环节,凝聚了共同的育人共识。一班寄语未来携手同行,二班以写满学员姓名的蛋糕增添仪式感,三班以温暖寄语和合影收尾,四班以“种下初心”的明信片表达坚守教育使命。培训虽告一段落,但大家在交流中收获温暖与成长,将满怀初心与收获,投身立德树人新征程。

8天的学习与交流,在专题报告中拓展视野,在研学实践中感受文化,在谈心谈话中走近学生心声,在班级活动中凝聚力量。144名新任辅导员一路同行,既收获了知识和方法,也收获了友谊与成长。启新程,育未来。新的征途上,我们将把这段培训的收获化作前行的力量,守初心、担使命,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人、引路人。

上一条:生环学院教师参加环境类专业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

下一条:生环学院《城市河道水质治理与管理虚拟仿真综合实验》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最新更新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