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专家来浙江树人大学开展讲座

发布日期:2016-12-09 点击数:
作者:鲍红霞|编辑:学校办公室|审核:

‍11月30日下午,人文学院邀请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导师、孔子与儒家文化研究所所长、光明文学遗产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方铭教授在人文学院会议室为学院教师开展了一场议题为“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座谈会,同时,参加座谈的还有《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山东省尼山学者讲座教授梁枢先生。汉语言文学与文秘、新闻、社会工作相关专业教师出席。座谈由人文学院院长林家骊教授主持。

方铭教授从与梁枢教授一起开展《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版的组稿工作引出讲座内容,他指出《光明日报》其宗旨是跟踪学术前沿,引领学术风气,回应社会关心,促进学术发展。根据中央指示,提升《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版的内涵,使其更具文化和学术高度。方教授认为要立足于中国文学本位来研究中国文学,对诗歌、戏曲、小说的研究都应立足于国学视角。梁枢教授就目前文学遗产版的运行情况作了发言,并欢迎老师们积极投稿。现场教师就感兴趣的话题向两位教授请教,关于文稿内容要求、创新性、语言特点、篇幅及审稿流程、具体模块等问题两位教授都作了解答。

11月30日晚,《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山东省尼山学者讲座教授,光明文学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语言大学、武汉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校兼职教授梁枢先生在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新世纪国学热是中国人的回家运动”的学术报告,人文学院师生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林家骊主持。

梁枢先生从“向外走”的两个驱动力、中国人的家是什么、回家的路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精彩讲解。针对“国学热”现象,他认为现在有两种力量驱动“家”往外走,一是五四运动所倡导的新文化促使传统的家庭奔向民主、自由;二是资本的介入。资本从本性上反对一切共同体,反对一切本于共同体的道德、信念、价值观,它在同质化的运动中不断地消解各种意义上的历史主体,将人从各种传统关系中挣脱出来,变成社会单子。而中国人的家是一个共同体,较之单子社会,有四大特征:基于血缘,尊亲结构,九族、百姓、万邦三位一体,道德、信仰、制度互为中介。“家之本是一种语境”解决“你是谁的问题”,“家之根”回答“你从那里来”的问题,“家之本”是一条底线,明辨“去哪里”的问题。他认为,要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觉,今天的中国人,正在经历着至少自五四以来的文化方式上的一个重大转向:我们正在从“向外走”的态势中转身,我们正在回家,我们正在回到共同体。“国学热”正是这场回家运动的反映。

会上,学生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互动,主讲人梁枢先生对学生的问题作了详细解答。主持人林家骊对梁枢的讲座进行了精彩的点评。这次讲座激发了人文学院学生们对国学、对“家”这一主题的兴趣,是一场启发性很强的讲座。

上一条:浙江树人大学徐绪卿校长率队赴贵桂粤调研

下一条:浙江树人大学党委书记章清应邀参加全国民办高校党建、德育工作研讨会

最新更新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