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报道之五:探究民间信仰现状 察悉当下民风面貌

发布日期:2015-07-27 点击数:
作者:xxbgs |编辑:|审核:

“民风之要,不可不察”,“民风之变,迁染民治”,古往今来,民风民俗与百姓民众的关系犹如鱼水形影不离,民风的良莠对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深切了解当今的民风民俗,7月16日-19日,浙江树人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冯伟带领师生一行8人,赴台州临海开展了为期四天的调研,通过实地走访、调查问卷、民众访谈等形式探寻当地百姓对民间信仰的认知,以此为切入点观察临海的民风面貌。

民风之要,不可不察

实践队选取民间信仰为观察点,以期获得当地民风民俗现实状态,更真实地认知社会,认识自己。民间信仰,又称信仰习俗或民俗信仰,是广大民众对自然与社会的一种精神态度和行为取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民众自发产生和传承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调研期间,队员们先后考察走访了临海县城的紫阳古街、孔庙、龙兴寺、临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台州府城墙博物馆、台州府城区民俗馆,杜桥镇秦王殿,以及上盘镇头门港,共发放调查问卷95份,从古稀老者到花季少年,从街头小贩到高校老师,均有参与。调研结果显示,59.57%的人认为民间信仰中宣扬的伦理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之间的关系有相同之处,12.77%的人认为两者是一致的。46.81%的人认为民间烧香敬神的行为也是信仰的一种表现形式,27.66%的人认为是传统文化习俗应当延续,仅14.89%的人认为是封建陋习应当革除,12.76%的人表示说不清。在民间信仰发展趋势上,44.68%的人认为今后民间信仰的人群会越来越多。可耐人寻味的是,热衷于参与民间信仰的年龄层次却呈递减趋势,70.21%的人认为50岁以上的人最热衷于参与民间信仰活动,40-50岁阶段占比27.66%,而无一人认为30岁以下的人有此喜好。这一点也在我们后续的访谈中得到了体现,在问及杜桥镇秦王殿的兴建渊源以及与秦王李世民的关联时,年轻后辈一代已经无人答出,年长者也只能道出大致渊源。以上这些数据和所见的现实场景也再次印证了民间信仰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且信众甚广,不过信奉程度呈递减趋势。

在临海孔庙,令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这句话的底蕴和份量。孔庙负责人陈老师得知我们是杭州来的大学生后,热情接待了调研团,为我们详尽介绍了孔庙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孔庙是以弘扬儒家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随着时间的推移,儒释道三家在此均有体现;告诉大家进孔庙要东进、西出,因为东进是学礼,学礼之后西出鹏程万里。陈老师还介绍了孔庙的建筑特色、台州科举盛况,带领大家参观了两边的厢房,赠送了《弟子规》《人生格言》等读本。在这里,我们注意到门厅外挂满了求拜的签语,其中学生群体相当多,都是盼自己考出好成绩,考上好的学校。其中有一位姓方的小朋友写上了自己对神灵的祈福和期待,不会写的汉字还用拼音加以替代表示。陈老师还告诉我们经常有外国友人来此参观祭拜,孔庙也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科普、廉政教育基地。由此可知,孔庙成了临海文化的一个象征,寄托着学子们的美好向往,成为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离开孔庙良久,“学先师德才兼备,律吾辈知行合一”的条幅语依旧在调研队员心中激荡。

在走访临海紫阳古街时,我们遇到了一位非常非常热心的阿婆,后来得知她是有150多年历史的蔡永利秤的第五代传人——蔡雪贞。蔡阿婆非常热心地邀请我们团队参观她先祖传下来的百年老字号秤店。这家已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店铺里摆放满了各类大大小小、长短不一的木秤。店里有一根号称“江南第一秤”的杆秤,长约3.5米、重达12.5公斤,最多可称量625公斤,更是令大家对蔡家秤店的技艺啧啧称叹。此外,还有三杆称的名字非常有意思,分别是:十二自生肖平安秤、三面无私公平秤、福禄寿星十六两。蔡阿婆很热心地讲述了她对民间信仰的看法并填写了问卷,她说好的信仰能引导人积极向上。当初,她自己并不是很愿意传承这门手艺,是在父亲百般劝说“不能丢掉祖传技艺”,她才应承了下来。她也讲到了自己担忧,自己的后代不愿意继承这门手艺,百年老店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

紫阳街的街道古色古香。路面全都是用青石板铺成,每块青石板大小相同,都是精心雕琢的,非常讲究。两旁的房子别具特色,没有现代建筑的气魄雄伟,但却透露着历史的古色古香,那木头房子有的只有三层高,门和窗户雕刻着各种龙凤呈祥图案:飞舞的龙活灵活现,翱翔的凤栩栩如生。紫阳街的灯笼特别引人注目,每家的窗口屋檐都挂着一盏盏、一串串的大红灯笼,红得格外鲜艳,远远看去,像一串串小红辣椒似的。在临海县城,我们看到沿街许多算命、占卜的店铺,甚至在龙兴寺围墙上也遍布着算命小广告,这一场景透露出此行生意的红火以及竞争之激烈。

\

走访临海紫阳古街

\

走访孔庙

\

孔庙门口的许愿签

村村有庙,于斯为盛

在杜桥,我们走访了秦王殿,该庙位于杜桥镇富洋社区,近年耗费巨资重新扩建,据说是杜桥气势最为宏伟的一处村庙。在大殿对面建有一座装饰精美的大戏台,村民说在此常有演出,观者云集,深受大家欢迎。有趣的是,村委办公室、养老中心、村民活动室、健身房均齐聚于此,真是集办公、养老、敬神、娱乐于一体,成为全村的活动核心区域。捐资建庙,成为当地人的一种集体共识。捐助后将用碑匾刻录并在寺庙墙上镶嵌展示,碑匾前后排列顺序根据捐助金额排序,最多的捐助了128880元,碑匾位居首席,刻录了捐助者的姓名。6000元是一道分水岭,捐资6000元及以下的民众,仅能刻录名字,合用一匾,且靠后排列。“来生富贵此生修,今世荣华前世积”,这些劝勉标语和刻碑展示反过来又激励肯定甚至强化了村民的捐助行为。

民间信仰既带有宗教特征,又兼具民俗特色,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留意到当地形式多样的民间禁忌和信仰。有一些极具地域特征,如临海人对数字13、14、18、24很忌讳,于是高层建筑电梯内这些楼层的数字就分别用12A、12B、17A、23A来替代,这种做法令我们调研组很是惊奇。追问何时起用英文字母AB来标记楼层,还没人给出合理的解释,留待来日考证。又如我们调研时入住的2家宾馆也见到了民间信仰的影子,一家柜台上方供奉着财神,一家柜台上摆放着貔貅。

在受访者中,有87.23%的人有过去寺庙或家中烧香敬神(拜佛)的经历,健康、财运、求福、平安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仅3.19%的人对身边的人经常烧香敬神持反对态度。47.87%的人认为民间搞法会(斋醮)、正月或神诞时游神巡境、普度活动是一种民间传统习俗,仅17.02%的人认为是封建迷信活动。这些数据也与我们所见的现状相符,在杜桥镇到上盘镇不到20分钟的公交车路程里,我们看到沿路就有近10座大大小小新旧不一的村庙建筑,村村皆有庙,于斯为盛也。

\

捐助碑(左图为捐助最高者,右图为捐资6000元以下的民众)

\

居民家中随处可见的民间信仰

\

走访杜桥镇“秦王殿”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青春里有了奋斗的印记,生命必定别有洞天。调研过程中,大家不辞劳苦,走街窜户,尽管身心疲惫,但都无怨无悔,体现了当代90后大学生应有的风采和担当。伴随着汗水和付出,队员们在收获一份份填写完整问卷的同时,自身也在调研中近距离接触社会中锻炼了自己,还结交了新朋友,学习了新知识,注意到平时极易忽视的日常事物,体会到细心观察所带来的奇妙。

本次社会实践只有短暂的四天时间,队员们从最初的些许茫然紧张到后来的积极体验,都经历了一次成长和蜕变,留下了难忘的经历和回忆。调研结束后,队员们纷纷表示,于细微处见精神,原来生活中还充满着这么多有趣的事物,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做生活的冷漠旁观者,而要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积极的参与者。

队员林志苗同学在个人总结中写道:“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我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

金家辉同学写道:“之前从没参加过社会实践的我,此行不但了解了当地的民间信仰,增长了自己的见识,还丰富了自己与陌生人沟通的经验,感觉话题一旦打开,人与人之间那道心墙会自然地打开一扇窗,就会感觉陌生人不会再陌生。”

沈逸文同学写道:“这次调研每个人都有不小的收获,此次活动增强了我的摄像技术和与陌生人的沟通能力,也了解了许多我们之前未知的世界。这几天里,大家有苦有甜,但是能在一起同甘共苦就是一种缘分,我希望下次还有机会一起实践。”

张美玲同学写道:“有这样一个难能可贵机会,‘逼迫’我主动上前去和陌生人去交谈,第一天还有弱弱地抗拒,到了后来就完全放开了,原来从未谋面的两个人也可以畅谈一番。除了满满的收获,值得珍藏的还有我们队员之间的友情,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希望在校四年期间还能有这样的经历。”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希望同学们经过这次实践,能将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团结一心的精神内化于心、外现于形,自觉地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摒弃糟粕,在今后的学生生活中抓住机会谱写属于自己的那份精彩,展现当代大学生开拓创新、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

\

聚是一团火(队员们走街串户发放问卷)

上一条:我校与巨化集团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下一条:学校领导拜访陈金彪书记

最新更新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