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7月1日,来自浙江树人学院信息科技、生物与环境工程、管理、继续教育等学院的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带领下,来到丽水市青田县,踏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实践之旅。青田是著名的“华侨之乡”、“石雕之乡”,并有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公园。短短三天,实践团走访了高市乡高市村、洞背村、黄镇村,方山乡龙现村、邵山村,阜山乡阜山村、陈宅村等,参观了稻鱼共生博物馆、华侨博物馆、石雕博物馆、华侨商品进口城等,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与现代化,华侨文化和侨二代、侨三代的民族认同等问题开展调研,尤其是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现代化,及由此延伸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作了深入调研。
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于2005年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认定为全球首批、中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批示:“关注此唯一入选世界农业遗产项目,勿使其失传。”稻鱼共生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稻田养鱼,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在这系统中,水稻为鱼类提供庇荫和有机食物,鱼则发挥耕田除草,松土增肥,提供氧气,吞食害虫等功能,这种生态循环大大减少了系统对外部化学物质的依赖,增加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水稻、杂草构成了系统的生产者,鱼类、昆虫、各类水生动物如泥鳅、黄鳝等构成了系统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稻鱼共生系统通过“鱼食昆虫杂草-鱼粪肥田”的方式,使系统自身维持正常循环,不需使用化肥农药,保证了农田的生态平衡。我们既可以在龙现村的稻田中清晰地看到这一灵动的千年传统,在餐桌上品尝这一系统献给人类的美味,也可以在博物馆里更全面、深刻地了解稻鱼共生的历史渊源、科学原理和实践效果。

“稻鱼共生”系统既是传承千年的传统,滋养了这片土地和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迈入现代化过程中也焕发了新的活力。以龙现村为例,原来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庄,交通极其不便,“稻鱼共生”之下是普遍的贫穷,大量村民只能出走他乡。但现在的龙现村充分利用“稻鱼共生”系统资源和华侨文化特殊,以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等为契机,推出“稻鱼共生”主题研学营地、展馆之村、精品民宿等品牌创建,推动形成全域、全系列可游、可看、可体验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有效助推“农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促进人民收入提高。

这次实践让我们对青田的稻鱼共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出了新的思路。我们认识到,传承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涉及青田的历史和文化,而且对未来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我们希望分享可借鉴、可复制的青田模式,通过研究传统农业中的生态智慧,积极探索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现实可行的经验。我们深刻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传承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将继续努力为龙现村和其他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我国对端稳饭碗从来没有放松,而古老的农业文化遗产依然在滋养百姓,永葆生机,并不断迸发出新活力。我们寻求在青田经验和农耕文明中找到共富之路,并为全面乡村振兴做出贡献。这些经验案例为今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动的范例,也可供欠发达国家和山区农业进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