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学工人的传承和坚守——记我们的老沈和小陈

发布日期:2019-11-05 点击数:
作者:许臻|编辑:学校办公室|审核:

老沈(沈志勇)和小陈(陈安龙),是信息学院学工队伍中的一对师徒搭档。老沈,1981年工作,一头扎进育人工作,乐而忘返,不觉光阴飞逝,三十余年积淀了一位老学工人的初心和使命;小陈,2016年进入树大,三年间在老沈的言传身教下快速成长为学院学工战线的中坚力量。老沈与小陈,这一老一少,演绎着两代学工人的传承和坚守。

老顽童的育人理想

老沈投身学生工作三十余年,从青葱少年到华发渐生,他实实在在的用时间的积淀把育人的工作做成了一项人生事业。学生眼中,活泼风趣的老顽童,同事心里遇到工作难题时的“百科全书”。育人三十余年,他始终保持对这份工作的激情和热情。三十余年的传承和坚守中,凝聚了属于老沈的光荣与梦想。

老顽童如“永动机”般的激情与热情缘自其坚守不改的育人理想。“学生无小事!”这是老沈的工作态度;“一切为了学生!”这是老沈的工作准则。他常说,我愿做每一位学生成长的“垫脚石”。三十余年的积累,让老沈成了解决学生问题的“老法师”,任何疑难杂症,经老沈诊断,必然药到病除。而老顽童的绝技就在于能通过他这颗纯粹的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童心”快速的与学生建立有亲和力的关系,敏锐捕捉学生的各类信息,从而打开学生的心理世界。

最近几年随着学校省外生源的扩大,老顽童开始格外关注省外同学,特别是边疆地区省外同学的成长问题,从入学前的新生联络开始,具体对接这群不远千里来浙江求学的孩子,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上尽快适应,探索解决他们成长中的难题,希望他们在树大能够茁壮成长,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毕业后作为树大人去建设自己的家乡。

“陈三挑”的成长历练

小陈怀揣育人初心,进入树大是在2016年,入校的那天正好是教师节,恰似一个庄重的仪式,提示即将开启的育人道路。回首刚入职时的一段时间,“5+2”、“白+黑”、“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这些辅导员工作的成人礼也曾让其陷入泥沼,理不出头绪,面对多线条的工作谈不了钢琴,手忙脚乱。但在学工战线战友们的帮助下,特别是在老沈的倾心指导下,小陈也很快站稳了脚跟,理清了工作思路,有条不紊的处理起了各类纷繁复杂的问题。从党建到就业到团学,从双优工程到心理健康到评优评奖,小陈用了三年时间主责担当或者深度参与了学生工作的每一个条线工作,摸清了每一条细微的脉络。因为有段时间要同时兼顾团学、党建和就业工作,被隔壁管理学院李义唯老师戏称“陈三挑”。但也正因为有了那段时间的锤炼,让小陈快速的融进了学生工作当中,成长为学院学工战线的中坚力量。

在小陈看来,辅导员像是一道“加法方程式”,你陪伴、见证着一批批青年的成长,他们也温暖了你的整个世界与人生。作为辅导员最开心的是能成为学生们生命中的一个身影,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他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016级是小陈带的第一届学生,记得学院新生见面会时,小陈曾发过一个朋友圈,“从此人生又多了546份牵挂”,这546份牵挂在这三年间成就了很多难忘的回忆和故事,而这些回忆和故事也成为了支撑小陈坚守初心,砥砺前行的不懈精神动力。

学工人的初心使命

立德树人、为国植贤,是树大学工人的初心使命。老沈、小陈以及树大一代代的辅导员,始终秉持的就是这份初心。他们相信每位学生都是闪闪发光的金子,而作为辅导员就是要尽全力去挖掘、去唤醒,让他们焕发出原本应有的光芒。辅导员工作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们是在用奉献与责任倾听着每一朵梦想之花绽放的声音。

上一条:此是幽贞一种花,不求闻达只烟霞——记吴荣兰老师

下一条: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院长林家骊教授当选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唐诗之路研究会副会长

最新更新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