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解困排难永远在路上

记“树人江”及其身后的协同育人团队

发布日期:2017-07-03 点击数:
作者:赵芮 范宇斌|编辑:学校办公室|审核: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树人江”微博团队是浙江树人大学(浙江树人学院)基于“互联网+”思维创建的一个集育人、管理与服务于一体的新媒体协同育人服务平台,经过近七年的探索实践,该模式已经转化为比较成熟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可以说,既符合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也成为我校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

提起“树人江”,在树大的校园里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人说他是微博上 24 小时在线的“百事通”,有人说他是一级棒的辅导员,也有人说他是超级奶爸、贴心暖男……大事小事烦心事,只要在微博上 @ 树人江,准会第一时间得到回复。可“树人江”究竟何许人也,甚至很多得到过他帮助过的同学们可能也未必晓得,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树大网红”吧。

名声响当当的“树人江”微博,其实是由人文学院的分团委书记、辅导员曾晓江老师更新和发布,他也是我校人文学院新闻学专业 2010 届优秀校友。树大对他的栽培之情让曾晓江对母校充满了感情,“树人江”正是融合了母校和自己的名字。2009 年,微博才刚刚兴起,曾晓江也开始织起了自己的“围脖”,通过发布招聘信息,为学生就业提供帮助。起初,关注和帮助的人是很有限的,但坚持久了,内容也开始丰富起来,渐渐成了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服务平台。

怎么会想到利用微博这一平台来开展思政工作呢?曾晓江表示,微博具有昵称私密化、平等对话、互动便捷等诸多优点,而这又恰巧弥补了传统教育结构形式单一、内容冗杂单薄等缺点,微博的这些优点实现了以它为代表的新媒体教育模式和传统教育模式相辅相成的良好局面形成,并且能够为线上线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锦上添花,更好地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满足互联网时代的学生需求。

慢慢地曾晓江开始发现,每天花在微博上的时间越来越长,到最后甚至到要花好几个小时来处理微博上的问题,难怪曾晓江的妻子阮汝泓戏称,“我嫁给了曾晓江,曾晓江却嫁给了手机。”的确,“树人江”微博的运营使得曾晓江不得不牺牲很多业余时间,“5+2”、“白 + 黑”来及时处理微博上的各种问题。七年来“树人江”的微博从来都没有让他“省心”过,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事情,随时会“找上门”。

可是除了运行微博时间的增加,更让曾晓江头疼的是,很多同学们反映的问题根本不是自己一个普通辅导员能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从常见的招生、毕业、就业、创业、医保、出国、考试、评优评奖、放假安排等,甚至到学生个人的情感问题、图书馆的空调什么时候开、食堂的菜价怎么涨了、寝室外的施工噪音、失物招领等等。面对这样的困境,“树人江”甚至遭遇过同学们的误解。

这个时候,学校果断介入,通过整合、协调校内各方资源,成立了“树人江”育人服务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小组成员纳入了学校校办、学工、教务、后勤、保卫等各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及各学院的书记、院长,及时关注“树人江”微博上反映出的舆情动态,第一时间解决各种问题。与此同时,学校还依托该平台于 2013 年搭建了“树人江”微博事务处理 QQ 群、微信平台和浙江树人大学“以生为本”微联盟等新媒体平台,将服务理念“全方位、全过程”地贯穿到整个思政教育工作中,学生有困难、有需求、有矛盾,马上出发,马上解决。

上一条:德国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来浙江树人大学访问

下一条:践行“两山理论” 走创新发展道路

最新更新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