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心沥血六十载 留得千翠映人间――追忆叶宏明大师

发布日期:2016-03-28 点击数:
作者:xxbgs |编辑:|审核:

“眼睛疲劳时看一看书桌上的青瓷,你会感觉赏心悦目,因为青翠的釉色,与绿叶的波长一样,是眼睛最舒适的色泽。”这些日子以来,每每望着书桌上静静伫立的官窑青瓷马盘,仿佛看到叶老辛勤工作的身影,他的音容笑貌不时在眼前闪现。 “这份舒适来之不易,只有经历过黑夜炉火前漫长等待的人,才懂得它的珍贵。”他笑意吟吟地看着我,一如14年前的那个春日午后,不知不觉间,泪水已模糊了我的双眼。

2016年3月1日,年届84岁的叶老驾鹤西去,永远离开了我们……

初识叶老于2002年春天,当时我在学校科研处工作。记得那天他推门而入,自我介绍说:我叫叶宏明,是做古瓷研究的,今天特意前来汇报、商议在学校开展古陶瓷研究事项......那时我尚不知眼前这位年近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竟是全国著名的古陶瓷界耆宿。先生十分谦逊,一句未提及他过去取得的成果和荣誉,只是希望科研处对他的研究工作给予指导和支持。

但聊起陶瓷,特别是浙江青瓷,先生便神采飞扬,侃侃而谈。从中国陶瓷的起源到浙江青瓷名窑,从古窑特色到现代制备技术,我们竟不知不觉地聊了两个多小时。回想起来,这第一次见面,便是我视先生为尊师、先生视我为忘年小友的开始。

先生是我国恢复历史名瓷的奠基人和古陶瓷学科带头人,作为全国古陶瓷委员会主任、中国官窑研究会会长的业界泰斗,他荣光四射,先后获得了国家发明二、三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多项省部级奖,6项国际和国家金银质产品奖。他曾主持龙泉青瓷弟窑、哥窑和南宋官窑名瓷的恢复以及新产品开发,被媒体誉为焊接青瓷历史的“恢复国宝的名瓷大师”。他的多件作品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于中南海紫光阁,并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有如此卓绝之能却又心醇气和,叶老令我深深折服。

\

叶老在吴山陈列室

2002年6月学校正式成立陶瓷研究所,叶老任所长。因该所日常管理归属科研处,我与叶老的接触日渐增多。得知我本科学的是地质学专业、了解部分陶瓷相关岩矿知识后,他便热情邀请我参与他的课题研究。那时,他正在主持省科技计划项目“纳米氧化铝改性官哥窑青瓷及其抗胎裂研究”的研发。我抱着了解、学习的心态开始涉足。叶老平易近人、豁达谦和,常以课题组普通一员的身份与大家一起讨论项目问题,还时常虚心地向课题组成员了解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术,那份谦逊、好学的精神令人感动。叶老还特别宽容,在工作中有时因失误浪费了珍贵的原材料,抑或损坏了他花费很大心血做成的瓷坯,他也从不怪罪,只是指导我们如何汲取教训、避免出错。

与陶瓷打了近半个世纪交道的叶老对古陶瓷研究非常痴迷并一丝不苟。记得在研发省科技项目“高稳定呈色青瓷釉料与青瓷制品研究开发”期间,正值暑夏,为了解决青瓷高温流釉、跳釉及大件官窑烧制易变形等难题,叶老不顾年事已高,冒着酷热坚守在位于萧山郊区的烧制场所一个多月,一身泥浆、满头大汗、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单调的流程:调整配方、设计工艺、做坯素烧、制釉上釉、烧成分析、再调整配方、改进工艺......

一个微风清拂的清晨,器形完整、釉色均匀的青瓷花瓶和挂盘终于新鲜出炉了!正当大家欢呼雀跃准备好好庆贺时,一个完全出人意料的场景把我们惊呆了:叶老仔细观察后,竟把经过几十道工序、辛辛苦苦熬了十多天才完成的作品全都砸了。看着目瞪口呆的我们,叶老一板一眼地说:这些样品虽然没变形、流釉、跳釉,但是呈色不够完美,青瓷的美关键在于釉色的完美,要“釉如美玉,色似碧波”,好比古诗中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不完美的作品就不能流出工场,这是叶老的原则。据说在之前的研究、试验过程中,叶老就曾砸碎了成千上万件自己不满意的作品。

\

叶老作品

上一条:学校在新校区召开离退休老同志座谈会

下一条:2015——2016中国初高中男子篮球南区联赛在我校举行

最新更新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