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休干部与树人师生对话青春、使命同行系列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浙江树人学院—杭州军休干部活动管理中心“思政育人基地共同分享“红船味”、“崇军味”、“杭州味”的军休干部品牌辐射力,有效利用军休干部在思想政治建设上的宝贵资源,用原真性红色资源契合思政教育需求,传承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党史国史文化,不断拓展大思政空间广度、历史厚度和实践宽度,用党魂军魂培育新时代青年担当,增强青年学生争做民族脊梁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从本期开始,军休干部口述历史与树人师生对话使命担当活动亮点将分期与读者见面。

红色舞台的精神诗篇,用艺术书写不朽军魂
2025年4月11日,浙江树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袁忠海、张玲老师带领崇德书院部分学生来到杭州军休干部活动管理中心,与中心艺术团团长刘导:刘继红大校相约,分享她在创作红色作品,以艺术方式弘扬红色精神的心路历程,并就如何传承红色文化问题与青年学子对谈、交流。

生活之根,艺术之魂:艺术源于人间烟火
刘继红大校开场表示“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很浓宣传基地(中心艺术团基地),在团旗下给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做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人,你们也是传承人,我们共同来探讨红色文化的传承”,一番情辞真切的话语,立刻拉近师生们的心理距离。接着,刘导热情满怀地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历。作为一个35年军龄的老兵,刘继红大校在原江西军区政治部文工团担任团长,长期从事军旅文化工作,“中国革命的发源地井冈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摇篮瑞金等红色资源滋养了我的红色情结,更加奠定了我对红色文化的深刻理解,愿意一辈子为这项工作事业付出自己的所有”。在职期间刘导组织过许多优秀的红色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多是党、军队和国家大庆之年的代表作,多部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级和军内外大奖。

在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刘导创作编排了一台反映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红色文艺作品晚会。红故事、大课题。创作过程中,她五下赣南,七上井冈,行走于都河畔,拜访老红军、老船工、老赤卫队员和当地的民间艺人,一台以反映井冈山时期革命斗争为题材的大型情景剧《井冈山情怀》,在革命圣地井冈山、原南京军区井冈山国防教育基地,将星闪烁的军师主管集训班首演成功。“小小的文化小分队给观众上了一堂极其生动的红色大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七十周年的晚会上,《红土情》红遍全国,央视多个频道连续三年播放,四大乐章以饱满的革命激情、深远的历史思考,生动再现了发生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刘导热情洋溢、娓娓道来,同学们从这些艺术作品中深刻体会到艺术永远不能离开生活,就像河流不能离开大地。红色艺术的生命力,正源于它紧密地根植于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场景,却孕育着最动人的艺术灵感。

初心如矩,艺术同行:红色文艺谱写使命之歌
2013年军队退休,刘继红大校离开了自己曾经挥洒热血和青春的土地,来到杭州市军休服务管理中心。来到这片生疏的土地,虽然青丝变成白发,但意志未减,豪情万丈,今日的军休文化就是昨日军营文化的主战场,“自己想到,虽然老同志了退下来了,但是退伍不褪色,我还是要继续发挥自己的所长,为红色的文化继续进行传播宣传”,刘导意味深长地讲道。在建党100年的时候,刘导带领团队充分领略到了浙江南湖的船,中国共产党的起锚地,并以此为基点,杭州军休中心100名老同志,50多名干修人员共同演绎《信念永恒》这台晚会,再次在全国创造了高点击量。
“作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我觉得只要自己能动的一天,就应该把这种精神传播下去,今天和同学们进行交流,你们来我特别高兴,证明我仍然有用处,有用武之地”,刘继红大校开心地说道。军旅生涯的淬炼,为兵服务、为老干部服务,为老区的人民服务是刘继红大校工作和生活的初心使然。一本本获奖证书,一枚枚宝贵立功奖章,是人生宝贵的财富,“《信念永恒》就抒发了我们这群退役不褪色的老兵对党的执着情感”,这就是刘继红大校军旅生涯的映照。退休后她仍然奔波在江西、浙江两地,只希望通过自己和战友同事的努力,让军旅作品更好地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让大家了解和平背后浴血奋战的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传承与守望,奏响青春华章:与青年学子情感对话
面对青年学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和一系列困惑,刘继红大校耐心地和大家交流解答。她指出,我们的文艺作品,单个作品只是个人展演,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情景艺术,通过大型的音、诗、画的多种形式整合,这才是上一个档次的艺术水准,“目前我们军休中心已经有三台大型情景晚会,陆海空军人都展示他们当年的风采,当听到我爱祖国的蓝天,当年退下来的飞行员热泪盈眶”,刘导动情地说。在氛围的感染下,同学们提出各种问题:关于学生宣讲员,如何做出接地气的宣讲作品,刘导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宣讲过程实际上是二度创作了,讲出一个好故事,我们首先要把原型读懂,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深入他的情境中去,用情感去体会他们的现实生活,就像置身于我自己的工作经历一样,他们的灵魂给我们触动最深,你不懂这个原型,很难讲出动人的故事。我们红色传承人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把这个人的灵魂放到另外一个身上,二者产生一种共鸣,情感的共振。

有的同学们提出现代舞台声、光、电技术对氛围营造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当年没有先进条件下完成如此打动人心的作品倍感钦佩。刘导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剖析,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还是情感,比如《两地书·母子情》展现了军营战士的铁骨柔肠和母亲的殷切思念,它不需要过多的渲染,母子之间跨时空对唱,只需要一束光下一个孩子站在小白杨哨所旁,一个舞台,两个时空共同呈现,是直击心灵的情感给了我们举重若轻的底气。刘导接着又讲述了自己的各种亲身经历,从用心寻找抗战时期各种红色故事到用脚丈量体味人间烟火,从军民融合到军地联动,谈吐间,升腾着朴实的情感溢满全场。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如刘大校所言“红色记忆的传播过程就是红色生命延续”,最后她拿出一面宝贵的团旗,她说这是她最珍贵的文物,上面的签着她到过的每一个地方所采访的老红军的签名,她说这是她“毕生的一个一个地永恒……”。

访谈结束时,刘继红大校还不忘为青年学生送上自己的寄语,他说“你在接受红色教育的同时,你一定要铭记我们祖国的苦难,就像我刚刚讲的那么多苦难,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把自己人生的理想融入到国家的建设当中、强国的建设当中,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跟我们讲的那样,希望你们珍惜韶华,发奋努力,争做时代的前卫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做一个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

文:袁忠海
图:浙江树人学院全媒体中心 吴思颖 李文清